控制成本是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成本和管理成本基准变更的过程。 本过程的主要作用是,在整个项目期间保持对成本基准的维护。 本过程需要在整个项目期间开展。


在成本控制中,应重点分析项目资金支出与相应完成的工作之间的关系。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管理经批准的成本基准。 项目成本控制包括:
- 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 确保所有变更请求都得到及时处理;
- 当变更实际发生时,管理这些变更;
- 确保成本支出不超过批准的资金限额,既不超出按时段、按 WBS 组件、按活动分配的限额, 也不超出项目总限额;
- 监督成本绩效,找出并分析与成本基准间的偏差;
- 对照资金支出,监督工作绩效;
- 防止在成本或资源使用报告中出现未经批准的变更;
- 向相关方报告所有经批准的变更及其相关成本;
- 设法把预期的成本超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输出:工作绩效信息
工作绩效信息包括有关项目工作实施情况的信息(对照成本基准),可以在工作包层级和控制账户层级上评估已执行的工作和工作成本方面的偏差。对于使用挣值分析的项目,CV、CPI、EAC、VAC 和 TCPI 将记录在工作绩效报告中。
输出:成本预测
无论是计算得出的 EAC 值,还是自下而上估算的 EAC 值,都需要记录下来,并传达给相关方。
输出:变更请求
分析项目绩效后,可能会就成本基准和进度基准,或项目管理计划的其他组成部分提出变更请求。应该通过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对变更请求进行审查和处理。
输出: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项目管理计划的任何变更都以变更请求的形式提出,且通过组织的变更控制过程进行处理。可能需要变更请求的项目管理计划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
- 成本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中需要更新的内容包括:用于管理项目成本的控制临界值或所要求的准确度。要根据相关方的反馈意见,对它们进行更新。
- u成本基准。在针对范围、资源或成本估算的变更获得批准后,需要对成本基准做出相应的变更。在某些情况下,成本偏差可能太过严重,以至于需要修订成本基准,以便为绩效测量提供现实可行的依据。
- 绩效测量基准。在针对范围、进度绩效或成本估算的变更获得批准后,需要对绩效测量基准做出相应的变更。在某些情况下,绩效偏差可能太过严重,以至于需要提出变更请求来修订绩效测量基准,以便为绩效测量提供现实可行的依据。
输出:项目文件更新
可在本过程更新的项目文件包括(但不限于):
- 假设日志。成本绩效可能表明需要重新修订有关资源生产率和其他影响成本绩效的因素的假设条件。
- 估算依据。成本绩效可能表明需要重新审查初始估算依据。
- 成本估算。可能需要更新成本估算,以反映项目的实际成本效率。
- 经验教训登记册。有效维护预算、偏差分析、挣值分析、预测,以及应对成本偏差的纠正措施的相关技术,应当更新在经验教训登记册中。
- 风险登记册。如果出现成本偏差,或者成本可能达到临界值,则应更新风险登记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