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为管理项目按时完成所需的各个过程。其过程包括: 6.1 规划进度管理 — 为规划、编制、管理、执行和控制项目进度而制定政策、程序和文档的过程。
6.2 定义活动 — 识别和记录为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而需采取的具体行动的过程。
6.3 排列活动顺序 — 识别和记录项目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6.4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 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估算完成单项活动所需工作时段数的过程。
6.5 制定进度计划 — 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制约因素,创建项目进度模型,从而落实项目执行和监控的过程。
6.6 控制进度 — 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进度和管理进度基准变更的过程。

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概念
项目进度计划提供详尽的计划,说明项目如何以及何时交付项目范围中定义的产品、服务和成果,是一种用于沟通和管理相关方期望的工具,为绩效报告提供了依据。
项目管理团队选择进度计划方法,例如关键路径法或敏捷方法。项目管理团队将项目特定数据,如活动、计划日期、持续时间、资源、依赖关系和制约因素等输入进度计划编制工具,以创建项目进度模型。这件工作的成果就是项目进度计划。

在小型项目中,定义活动、排列活动顺序、估算活动持续时间及制定进度模型等过程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以至于可视为一个过程,能够由一个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有关项目进度计划方法的新兴实践包括(但不限于):
- 具有未完项的迭代型进度计划。这是一种基于适应型生命周期的滚动式规划,例如敏捷的产品开发方法。这种方法将需求记录在用户故事中,然后在建造之前按优先级排序并优化用户故事,最后在规定的时间盒内开发产品功能。这一方法通常用于向客户交付增量价值, 或多个团队并行开发大量内部关联较小的功能。适应型生命周期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很多项目都采用这种进度计划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允许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期间进行变更。
- 按需进度计划。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看板体系,基于制约理论和来自精益生产的拉动式进度计划概念,根据团队的交付能力来限制团队正在开展的工作。按需进度计划方法不依赖于以前为产品开发或产品增量制定的进度计划,而是在资源可用时立即从未完项和工作序列中提取出来开展。按需进度计划方法经常用于此类项目:在运营或持续环境中以增量方式研发产品,其任务可以被设计成相对类似的规模和范围,或者可以按规模和范围进行组合的工作。按需进度计划方法通常用于产品在运营和维护环境下以增量方式演进,且任务的规模或范围相对类似,或者可以按照规模或范围对任务进行组合的项目。
裁剪考虑因素
由于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因此项目经理可能需要裁剪项目进度管理过程。裁剪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 生命周期方法。哪种生命周期方法最适合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
- 资源可用性。影响资源可持续时间的因素是什么(如可用资源与其生产效率之间的相关性)?
- 项目维度。项目复杂性、技术不确定性、产品新颖度、速度或进度跟踪(如挣值、完成百分比、“红黄绿”停止信号灯指示)如何影响预期的控制水平?
- 技术支持。是否采用技术来制定、记录、传递、接收和存储项目进度模型的信息以及是否 易于获取?